最近几天,一部热潮澎湃的电视剧《梦华录》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部剧不仅因刘亦菲的绝美容颜而备受追捧,剧中描绘的近千年前的开封城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开封曾被誉为当时的繁华大都会,名为汴京。然而,遗憾的是,北宋之后,开封的辉煌却逐渐消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历史转折?
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北宋选择开封作为都城的原因。宋太祖赵匡胤出生于洛阳,他对这座城市怀有深厚的情感。从情感层面来看,他理应将都城选在洛阳,但最终他还是决定将政治中心设在同样位于中原的开封。这一选择背后的理由,正是开封便捷的水路交通。
开封的定都与隋代和唐代的洛阳繁华密切相关。隋唐时期,洛阳因大运河的开凿而富丽堂皇,作为运河的终点,江南地区各类丰富的物产源源不断地通过这条水道运往洛阳城。在洛阳,建有大规模的粮仓,如回洛仓和含嘉仓,每当发生饥荒,往往会召集长安的皇帝与文武大臣们至此就食,显示出洛阳作为东都的重要地位,仅次于长安。
到了北宋时期,开封则因隋唐五代时期对水系进行的深入整治与开发,形成了便捷的水利交通网络。开封北靠黄河,周围环水,汴河、蔡河(又称惠民河)、五丈河和金水河四大河流交汇于此,构成了通达南北的水运条件。这些水道不仅为城市输入了丰富的粮食和财赋,足以支撑庞大的人口,也催生了繁荣的商业体系,使开封成为了繁华的都会。
在北宋时期,黄河干流从京城的东西两侧流入,汴河与之相连,使得沿着汴河的商货能顺畅抵达黄河,从而将物资由西北地区送入都城。同时,水路的便利使得开封能够有效地与东部地区联系,运输物流极为便利。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交通便捷是一个城市成为大都会的必要条件。例如,郑州与武汉作为铁路交通枢纽,上海则为航运中心,连接着大海与长江。
在古代,水运是主要的交通方式。北宋时期,开封拥有良好的水运状况,这些河道不仅担负着漕运的重任,且地处中华大地的中心,糅合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因此成为帝国都城是自然而然的选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北宋末期,局面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徽宗年间,开封的四条河流逐渐被泥沙淤积,严重时汴河作为主要航道仅存半年通航时间,剩余时间因水量减少与淤积使得河道变浅,几乎无法承载大船的航行,几乎沦为废弃之地。同时,北宋政府腐败不堪,对河道的治理与灾害毫无作为,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
在这种情况下,开封只能依赖陆路进行物资运输,但随后的黄河改道和频繁的决口更是使得田地与道路频繁被淹,陆路交通同样受到重创。当水路与陆路的交通接连出现问题后,开封逐渐从一个璀璨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沦为一座地方性城市。
时至今日,我们游览开封城时,依然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对辉煌往昔的追忆。城中建造了清明上河园,供游人参观,以复现当年汴京城的壮丽风光,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