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声分类 铃声搜索

儿子是知名主持人,父亲却20分钟内猝逝:这位演员是谁?

阅读: 0 评论: 0 2025-10-05 04:03:42
1995年2月14日,上海市政协举行元宵联欢活动,69岁的程之刚演唱完《盗御马》,欢呼声尚未停歇,他突然跌倒。自出现症状至离世,仅历时二十分钟。 那位创造了一百多个银幕角色的资深演员,在生命终结时依然站在表演的中央。 十发居士的孙子 程之这个名字,是他给自己改的。 1926年2月3日,湖北武汉,程会春降生的日子恰逢立春时节,祖父程颂万认为十分契合,便为孙子选定了这个名字。 程颂万可不是普通人,号十发居士,清末岳麓书院学堂监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院长。 两岁时,程会春跟着祖父搬到上海,那时候的上海,是中国最洋气的地方。 程家在上海堪称文化世家,程颂万擅长诗词书画篆刻,程之的父亲程君谋更是著名京剧票友,录制过十几张唱片。 六岁那年,程之无师自通学会了拉京胡,这在今天看来都算神童了。 自八岁起,在广播电台演唱京剧戏段,十岁时与女老生徐琴芳合作演绎《李陵碑》,饰杨七郎一角,声名渐起。十一岁期间,完成了京剧唱片《御果园》的录制工作,由此获得了"小大花脸"的别称。 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咿咿呀呀唱着京剧,观众席上聚集了许多成年人,他们纷纷点头表示赞赏,程之自幼便沐浴在喝彩声中,这种环境或许注定了他未来的人生与表演舞台紧密相连。 1939年,程之13岁,进入上海华光中学。学校有个华夏剧社,程之自然成了活跃分子。 他曾在戏剧《众鸟纷飞》中饰演三爷,是个负面形象,就连导师也指出,这孩子天生就是演反派的料。 1944年,十八岁的程之进入了复旦大学的经济学科。家里的人因此感到如释重负,认为这孩子终于要走上正途了。 改名程之,下海演戏 复旦大学的日子,程之过得并不安分。 他参加了《申报》主办的义演活动,上演戏剧《富贵浮云》。导演为黄佐临,彼时他已是声名显赫的大家。程之在台上的表现让黄佐临眼前一亮。 1944年年底,上海剧艺实验剧团招考演员,程之背着家人偷偷去报名。 那个时刻,他决定更改自己的姓名,把程会春变为程之,仅用两字,显得干净利落,仿佛决心与过往的自己一刀两断。 家中声名狼藉,本可安心求学的大学生却执意选择登台表演,要知道那个时期表演者的社会评价相当低。程之的选择,在家族看来就是自甘堕落。 1945年1月1日,程之正式结束学业,投身商界,加入了黄佐临倡导的苦干剧团。从这一天起,他完全脱离了校园生活,踏上了表演生涯。 1947年,程之进入文华影业公司,他的第一部电影是《假凤虚凰》,扮演"五号理发师"。 影片里有个场景是即兴演唱流行乐曲,程之依靠早先积累的京剧素养,表现非常出色,大家因此记住了这位能歌善舞的新面孔。 同年12月,《太太万岁》首映。程之在影片里塑造了一个游手好闲的市井无赖形象,这类角色在当时并不被很多演员所青睐,但他却把这个人物刻画得非常逼真。 1950年,命运的转折点到了。石挥导演的电影《我这一辈子》面世,程之扮演了警察局长的角色。这个角色让他获得了文化部授予的杰出演技银质奖牌。在那个时期,这算得上是一种非常崇高的认可。 1952年,上海八家私营电影公司合并,程之跟着文华并入了上海电影制片厂,从此,他成了上影厂的台柱子之一。 金池长老与"三陈" 提起程之,最多人想到的是86版《西游记》里的金池长老。 那个怀抱袈裟高呼"我的珍宝"的老僧人,给众多旁观者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拍摄时程之已经60岁,要扮演一个活了270年的僧人角色,每天必须在清晨4点赶往拍摄地点,开始漫长的化妆过程,整个过程持续四个钟头。 化妆师给他贴上层层胶皮,画上褶皱,程之常常被勒得喘不过气。年轻演员都觉得辛苦,更别说一个60岁的老人。程之从不抱怨,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 金池长老这个角色,程之塑造得相当有层次感,他演出见到袈裟时的贪心,被孙悟空识破后的害怕,最后撞墙自尽的绝望,每个情绪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导演杨洁后来说,程之就是为反派而生的演员。 程之一生参演了一百多部影视作品,包括《鸡毛信》《沙漠追匪记》《魔术师的奇遇》《红日》等。他在绝大多数作品中都扮演反面角色。观众只要看到程之的脸,就能立刻判断出这个角色不怀好意。 在中国电影界,程之与陈述、陈强并称"三陈"。 这三位都是塑造反面角色的行家里手,程之尤其擅长扮演阴险毒辣的人物,在上影厂里,他和陈述、董霖、于飞并称"四大反派"。 程之的演技有个特点:不动声色中透着狠毒他不同于某些艺人扮演反面角色时那样凶相毕露,程之塑造的反派角色总是文质彬彬,表面和善内心却充满诡计。这种演绎手法更加令人感到后怕。 拍摄电影《红日》期间,程之扮演的是国民党军官的角色,导演指示他在某个场景中,需要展现出精神上的矛盾情绪。 程之只用眼神就完成了,角色心理起伏,从稳固变得犹豫,从犹豫转为瓦解,观众借助其目光,即可感知其内心历程。 同行们都佩服程之的敬业精神。拍戏时他从不耍大牌,总是认真研究剧本,琢磨角色的每个细节。有时候为了一个表情,他能对着镜子练上几十遍。 1985年,程之独立完成了电视剧《名优之死》的创作,这部作品改编自田汉的话剧。他将自己对表演艺术的深刻见解完全融入了这部剧集。同僚们观看后纷纷表示,这确实是程之生涯中的巅峰之作。 过继的儿子,20分钟的告别 1963年,程之的小儿子程前出生了,谁也没想到,这个孩子日后会比父亲更出名。 程前出生后十五天,程之便将他送给了大哥程巨荪,这种处置在当时颇为普遍,因为大哥家里没有儿子,程之觉得应该帮兄长延续香火。 程前是在养父家度过的童年时光,他一直把养父当作亲生父亲看待,直到13岁那年,他才明白经常到访的"三爸"程之,其实才是他的亲生父亲。 这个秘密让少年程前震惊不已。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世,也开始观察这个叫程之的"三爸"。程之在他眼中,更像是一个陌生的长辈。 程前曾回顾,他与程之之间,总存有某种距离,是血缘纽带在那里,造成了这样的情形。感情却怎么也培养不起来。程前把所有的感情都给了养父,对程之始终保持着礼貌的距离。 程前的人生轨迹和父亲完全不同。他当过钳工,演过话剧,最终成了央视主持人。 程前在1988年荣获全国专业十佳主持人的称号,并且多次担当春晚的主持工作,他的知名度迅速超越了父亲。 1995年2月14日这天,既是情人节,又恰逢元宵节。上海市政协在此举办了一场元宵联欢活动,程之受邀出席并表演节目。 那天晚上,程之精神特别好,他先是清唱了《天霸拜山》选段《盗御马》,声音洪亮,底气十足。接着又为舒适先生操琴伴奏,演出了《李陵碑》选段。 表演宣告落幕之际,程之仍旧和同僚们闲谈,蓦地,他的面容骤然转变,用手捂住心口,随即栽倒在地。 心肌严重受损。专家抵达后,程之已经无法发声。从出现症状到生命终结,整个事件历时不足二十分钟。 程之就这样走了,倒在了他最爱的舞台上。69年的人生,50年的演艺生涯,最后的句号画在了舞台上。 程前抵达医院时,父亲已经离世,这件事成了他永久的伤痛。他在个人回忆录《本色》里记录,自己从未向那位长辈喊过一声"爸爸"。 程之离世后,众多业内人士前来悼念,人们普遍认为,华语电影界损失了一位杰出的表演大师,他演绎的诸多反面形象,已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不朽之作。 一个演了一辈子坏人的人,生活中却是个好人。一个把儿子送给别人的父亲,却培养出了比自己更出名的孩子。程之的一生,充满了这样的戏剧性。 如今的人们一说到程之,脑海里浮现的依然是那个贪得无厌的金池长老形象。程前则成为了央视的代表性主持人,声望远远超过了他的父亲。这两代人,各自踏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却在自己的舞台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程之在20分钟内与世长辞,但他以50年的演艺生涯,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记。 参考资料:维基百科:程之条目详细记录了其生平经历和代表作品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收录了程之的基本信息和艺术成就豆瓣电影:程之演员资料页面记载了其完整的从艺经历和家庭背景

评论

相关推荐

x 好铃声客户端下载